在香港资本市场沉寂许久的制造业板块,即将迎来一位重量级玩家。据外电消息,全球智能手机玻璃面板巨头伯恩光学计划最快于2025年重启香港上市计划,这是继2021年7月、2022年1月两次折戟后,这家隐形冠军第三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
在房地产与金融业主导的香港富豪榜上,伯恩光学创始人杨建文、林惠英夫妇以64亿美元身家位列第15位,成为罕见的制造业代表,此次IPO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更被视作香港制造业最后的“突围之战”。
三十年磨一剑:从手表玻璃到全球屏幕霸主
1987年,当杨建文在深圳横岗搭建铁皮棚屋创办富士光学时,或许未曾想到这家手表面板加工厂会成长为影响全球智能手机产业的巨头。依托香港钟表业的产业基础——这里曾诞生庄静庵(李嘉诚岳父)、黄创保等“钟表大王”——伯恩光学早年为西铁城等高端品牌供应表面玻璃,积累了精密制造的核心能力。
转折发生在2004年。当时杨建文发现手机塑料面板易刮花的痛点,凭借手表玻璃加工技术,率先研发出玻璃手机屏幕。摩托罗拉的百万级订单让他“吓呆”——彼时伯恩月产手表玻璃仅数千块,最终不得不将半数订单分给日本工厂。这次“甜蜜的负担”开启了伯恩的转型之路,2007年苹果第一代iPhone的合作更是将其推向巅峰:巅峰时期,全球每三台手机就有两台使用伯恩生产的屏幕,苹果60%、三星70%的手机面板均出自其工厂。
如今的伯恩光学已构建起横跨深圳和惠州、辐射全球的制造帝国:8大生产基地总面积达376万平方米,年产能18.5亿片,12万员工规模使其连续多年跻身广东百强企业。从深圳横岗的铁皮棚到越南工业园的现代化厂房,从手表面板到蓝宝石玻璃、3D曲面屏,伯恩的进化史堪称中国精密制造业升级的缩影。
资本博弈:两次折戟与时机之辩
伯恩光学对资本市场的态度曾极为谨慎。杨建文夫妇长期秉持“做好自己的事”的理念,企业无官网、工厂无招牌,与华为任正非一样信奉“不上市”哲学。这种低调源于其稳定的现金流——作为苹果、三星产业链的核心一环,伯恩几乎不缺订单。但2020年后的行业变局,让上市成为必然选择。
前两次IPO折戟皆因时机不利。2021年下半年港股科技股泡沫破裂,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暴跌45%;2022年初市场受美联储加息、地缘冲突等因素冲击,新股市道持续低迷。两次递交申请后均因“市场环境不佳”撤回,反映出伯恩对估值的审慎态度。而今重启IPO,背后是多重战略考量:一方面,智能手机市场复苏带动玻璃面板需求增长,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回升5.7%;另一方面,伯恩需资本支撑新技术研发,在折叠屏、车载玻璃等新赛道抢占先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IPO或面临估值考验。2016年杨建文夫妇身家曾达118亿美元,2025年福布斯榜单显示其财富缩水至64亿美元,反映出消费电子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如何向资本市场证明“不止于手机玻璃”的增长故事,将是伯恩此次上市的关键命题。
香港制造的最后守望者
在福布斯香港50富豪榜中,房地产与金融业富豪占据绝对主导,伯恩光学的存在如“百花丛中一点红”。
从“亚洲四小龙”时期的纺织、电子、钟表业辉煌,到如今制造业占GDP比重不足1%,香港产业结构的失衡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杨建文的坚守显得尤为特殊——这位香港理工学院毕业生,将家族企业从香港带到内地,却始终保留着香港总部,成为连接“香港资本”与“中国制造”的独特纽带。
伯恩的案例折射出香港制造业的转型困境与突围可能。其成功关键在于:抓住内地改革开放初期的成本优势,承接香港产业转移;凭借技术迭代紧跟消费电子浪潮,从手表到手机实现跨界创新;深度绑定全球顶级品牌,构建不可替代的供应链地位。这种“香港总部+内地制造+全球市场”的模式,或许为其他香港制造企业提供了参考样本。
此次IPO若成功,伯恩光学有望成为港股市场稀缺的高端制造标的,为香港资本市场注入新活力。对杨建文而言,这不仅是对38年创业生涯的总结,更是对香港制造业精神的一次致敬。在房地产主导的城市叙事中,这位“隐形富豪”用玻璃面板书写的故事,或许正预示着香港产业多元化的新可能——当金融资本与先进制造重新握手,或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