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为何菲律宾孤岛沦为异类?700公里外,为何没汉字化如日本?
美欧新闻网
更新日期:2025-07-19 02:11:19

500

菲律宾与中国

作者|碧落清遥

责编|Thomas

在古代,中华文化始终是东亚及周边地区的“顶流文化”。除了朝鲜、越南等陆上邻国,距离中国超过700公里的岛国日本也被纳入中华文化圈。它们都使用汉字,深受儒家君臣思想和佛教影响。

500

▲日本仍使用汉字

菲律宾在地缘环境上与日本有几分相似,同样作为岛国,距离中国大陆约700公里,且面向的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华东、华南地区,这里居住着敢于出海打拼的闽南人和潮汕人。但中华文化对菲律宾的影响微乎其微,菲律宾始终游离于汉字文化圈之外。

同样是岛国,为何菲律宾没像日本那样融入汉字文化圈? 菲律宾的华人移民后裔,为何没有发挥出文化传播者的作用呢?

500

▲汉字文化圈


一、化外之地——菲律宾部落时代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至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朝鲜半岛北部及越南北部被纳入中国版图,中央政府推动将汉字、儒家思想、天文历法和农业节日等,直接植入当地。

日本和菲律宾与中国的距离大约都是700公里,但从古至今,日本和菲律宾在学习中华文化,融入汉字文化圈的过程中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500

▲西汉

公元3世纪末,汉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至4世纪,日本中南部出现了统一的大和政权,日本统治阶层为满足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需求,频繁遣使到中国主动引入汉字、儒家思想和佛教。

500

▲4世纪出现的大和政权

菲律宾与中国大陆之间并没有朝鲜半岛这样的文化中转站,直到公元226年,吴主孙权派朱应、康泰首次出使菲律宾,他们在《吴时外国传》记载,菲律宾各岛“无良田,食海物”。 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台湾,但因当地山高林密,经济落后,吴国未吞并台湾。

500

▲三国

此时的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都属于南岛民族的土著社会,尚处于分散的部落阶段,无法孕育出日本那样的统一政权,缺乏主动接纳高级文明的动力和机制。

隋唐时期,日本共19次遣使中国,大化改新(645年)仿唐政治制度;京都城市布局效法长安,吉备真备创片假名、空海创平假名,为日文书写系统的出现奠定基础。日本不断吸取中华文化,顺利迈入封建时代。

500

▲假名

东南亚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在文化上受到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双重影响。随着海洋贸易的发展,到10世纪前后,菲律宾出现了最早的印度化政权——汤都。

依靠与中国贸易带来的财富,汤都鼎盛时期控制了吕宋岛的近半数地区。

500

▲菲律宾未能出现统一封建政权

汤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众多巴朗盖(部落组织,规模为30-100户)组织,各巴朗盖由世袭达图(酋长)统治,归根到底,汤都是一个部落联盟,与中国、日本样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无法同日而语。

有限的贸易多通过东南亚或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中转,中华文化信息在此过程中大量流失,这与中日之间直接官方交流形成鲜明对比。

500

▲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

宋元时期,中国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凭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升,中国与菲律宾在这一时期建立了直航路线。

闽南粤东等地土地资源紧张,当地人口随着海外贸易发展开始向台湾、海南乃至东南亚迁徙,菲律宾北部的吕宋岛开始出现早期的华人移民。

500

▲菲律宾与中国商贸联系并不紧密

中国商船频繁抵达吕宋、苏禄等地,当地华人移民形成一些聚落。但菲律宾由7000多个岛屿组成,经济落后外加地理分散,阻碍了外来文化的大规模渗透。

伊斯兰教传入后,菲律宾的武端拉贾国、梅尼拉、宿务等部落联盟制国家伊斯兰化了,因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差异性较大,菲律宾各政权对中华文化的需求更低了。

受限于菲律宾落后的政治形态和发展水平,中菲古代交流多表现为点状贸易据点,而非面状文化辐射。

500

▲菲律宾部落政权林立


二、屠刀高悬——西班牙时代

元朝时期,随着海外贸易量的增加,蒙古人设立澎湖巡检司强化对台湾岛的控制。当时台湾岛上生活着南岛民族各部落,总人口约10万。他们文化上与菲律宾相近,经济文化落后,而沿海少量的华人移民可以忽略不计。

500

▲今日台湾南岛民族分布(白色区域为汉人移民后裔聚居区)

随着海外贸易发展,菲律宾北部的华人移民数量开始增加,但菲律宾仍然经济落后,元朝只与其北部的吕宋岛和南部的棉兰老岛港口存在少量贸易。

元明易代后,明初郑和舰队多次访问菲律宾港口,但其目的为“宣谕朝贡”而非领土扩张。明廷对海外领土兴趣寡淡,甚至实行严厉海禁。

500

▲郑和下西洋,菲律宾并非主要目的地

菲律宾除了汤都、苏禄苏丹国等一度兴盛的地方政权,本土并未出现强大的统一封建政权,苏禄曾向明朝朝贡,但次数极其有限,商贸+移民模式就成为菲律宾被纳入汉字文化圈的唯一方式。

500

▲苏禄位于菲律宾南方

但来自闽粤的移民和商人本非饱读儒家书籍的学者,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播主动性较差,无法像官方文化交流那样成规模、成体系将中华文化输送到菲律宾。

此时欧洲各国为摆脱奥斯曼帝国对陆路商路的控制,被动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500

▲地理大发现

1521年,穿越太平洋的麦哲伦船队首次登陆菲律宾,西班牙人以本国菲利普王子的名字将这里命名为“菲律宾群岛”,并计划将其作为连接亚洲-美洲的大帆船贸易航线的重要支点。

500

▲菲利普王子

1565年黎牙实比率西班牙军队入侵菲律宾。西班牙人对当地部落武装有着碾压式的科技优势,到16世纪末,西班牙击败汤都、梅尼拉等政权,控制菲律宾大部,仅南方苏禄苏丹国保持独立。

西班牙统治下的菲律宾建立了统一市场,但为最大规模剥削殖民地,西班牙禁止菲律宾与他国自由贸易。西班牙将中国人视为信仰儒教的异教徒,菲律宾自然对中国文化关上大门。

500

▲黎牙实比

西班牙在菲律宾推行了一套系统性文化置换政策。其首要工具是宗教,大批天主教士来到菲律宾,坚决反抗者被西班牙血腥镇压,余下的则接受了西班牙人的文化和社会改造。

教堂取代部落原始神庙成为各地区的中心,当地儒家学堂或华人祠堂的文化传播能力大为削弱。商人、渔民、手工业者组成的菲律宾华人群体对中华文化的承载力和传播力本就有限,在西班牙有组织的文化入侵下,菲律宾有限的中华文化印记被快速稀释。

500

▲马尼拉老城地图,城墙凸显出当时欧洲城市特色

16世纪末,菲律宾人口约150万,其中西班牙殖民者仅0.2万,华人却超过3万,为控制华人,西班牙将华人生活区限定在殖民地首府马尼拉的岷伦洛、八连地区。在华人开发下,这片荒地很快成为马尼拉的商业中心。

华人区位于马尼拉的圣加夫列尔堡炮口之下,华人的活动范围被西班牙人严格控制。

500

▲西班牙殖民者

西班牙入侵后,菲律宾失去了作为独立国家被纳入朝贡体系的机会,华人移民就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最主要载体。

但华人生活区域被严格限制在马尼拉郊外,菲律宾其他地区连华人私塾、祠堂都见不到,这种隔离政策阻碍华人与原住民的融合,遑论传播中国文化了。

500

▲17世纪的马尼拉

西班牙人依据闽南语发音称华人为“生理人”,即生意人,弱化其文化载体属性,刻意强化“华人即外来商人”刻板印象。

西班牙对天主教文化的强势输出和对华人族群的打压,限制了汉字、儒学等中华文化在菲律宾扎根。

500

▲生理人

今日菲律宾官方语言他加禄语吸收了300个闽南语词汇,仅占他加禄语词汇的1.5%,西班牙语引入词则占到40%。

华人凭借先进的农业技术、成熟的商业网络,掌握着菲律宾经济命脉。西班牙需要华人维持经济运转,又恐惧华人势力壮大威胁统治,这种扭曲心态最终演变为对华人的屠杀。

500

▲西班牙绘制的菲律宾地图

1603年,明朝官员张嶷谎报菲律宾机易山“遍地金豆”,明神宗派使臣实地勘探。西班牙以为明朝要进攻菲律宾,害怕华人成为内应,悍然屠杀2.4万华人,占菲华人总数的80%。

事件发生后,明神宗称“中国四民,商贾最贱,岂以贱民,兴动兵革?”,事件最终不了了之。

500

▲明神宗

明朝的色厉内荏让殖民国家看到了扩张的机会,荷兰和西班牙分别从印尼,菲律宾出发,向当时尚待开发台湾岛扩张。1624年与1626年,荷西两国相继占领台湾南北两地。

至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夺取台湾北部,而台湾中东部仍生活着大批原始的南岛民族部落。

荷兰将台湾发展成东亚地区的重要国际贸易货物集散地,1650年后,荷兰在台湾的每年净收入约4吨黄金。

500

▲台湾遭受殖民入侵

退出台湾的西班牙只得专心经营菲律宾,为防止华人力量扩张,西班牙又在1639年、1662年两次屠杀菲律宾华人,2.5万华人殒命。此时正值明清易代,大批汉人移居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地,菲律宾的华人规模在屠杀后又迅速恢复。

与此同时,奉明正朔的郑成功为对抗清朝,决定收复台湾岛,将其作为对抗清军的基地。

500

▲荷兰人在台湾修建的大员(今台南市)

1661年,郑成功率军2.5万人进攻台湾。当地1500余荷军战败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量闽粤汉人移居台湾,为中华文化在台湾扎根奠定人口基础。

郑氏家族在台湾引进明制的宫室、庙宇和各种典章制度,令中华文化取代南岛民族的原住民文化成为台湾主流。

500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氏政权在宰辅陈永华建议下,于1665年在台南建先师圣庙,设国子监,是为汉文化的“全台首学”。

至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时,当地汉人数量已超过20万。在清朝主持推动下,汉化程度加深的台湾最终被纳入汉字文化圈。

500

▲汉人移民台湾

郑氏政权在台湾成功推行汉化政策,让菲律宾看到了被纳入汉字文化圈的可能性,菲律宾的耕地面积远大于台湾岛,开发回报更高。

奈何西班牙人捷足先登,郑成功曾宣称吕宋(菲律宾北部)“我所固有”并计划进攻菲律宾,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就去世了,计划最终搁浅。

500

▲菲律宾与台湾岛

仅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就在菲律宾三次大规模屠华,致使当地华人力量始终孱弱不堪,无法像郑成功那样建立汉人政权。

在高压文化政策下,一些菲律宾华人被迫皈依天主教,他们只得在家中暗藏祖宗牌位,遑论传播中华文化了。

500

▲19世纪初的东南亚

职业禁锢与重税让华人失去了物质基础,无法支撑开设文化机构和传统教育。

大量华人与当地人或西班牙人通婚生下混血子女,即菲律宾华裔梅斯蒂索人,该群体大多皈依天主教,对中华文化认同愈发淡化。承载中华文化的宗亲会、行会、儒学佛教组织几乎在菲律宾社会中绝迹。

500

▲菲律宾华人

18至19世纪,西班牙国力日渐衰落,逐步沦为欧洲二流强国。特别是19世纪初美洲殖民地相继独立后,西班牙加强了对菲律宾等仅存殖民地的控制。

菲律宾的华人族群规模在18世纪后不断增长,但已无法与殖民当局对抗。直到1863年,菲律宾才再度出现华文私塾学堂,但直到19世纪末,菲律宾华文学校仅有3所。

500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所以纵观西班牙对菲律宾长达300余年的殖民统治,在西班牙人推行的天主教同化政策下,菲律宾原有的部落社会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殖民体系下的经济和土地制度,当地人口也快速天主教化了。

500

▲菲律宾宗教分布

明清两代中国实行海禁政策,错误的海外战略让当时的中国自我切断了向海外输送文化的路径。华人控制菲律宾近70%的经济活动,但政治力量十分弱小。在被母国抛弃后只能依附于西班牙人成为其经济工具,失去了中华文化传播者的功能。

与之相比,南岛民族聚居的台湾同样在17世纪遭受殖民入侵,但汉人驱逐了殖民势力,并在自17世纪中叶彻底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架构,华人移民逐渐占据当地人口多数。本土的南岛民族要么汉化要么被边缘化。

500

▲清朝将台湾归入福建管辖

菲律宾文化底色已然拉丁化了,西班牙还有计划的排斥中华文化对菲律宾的影响,游离于朝贡体系之外的菲律宾也无法得到中国官方的青睐,中华文化输入就此断绝。

500

▲19世纪的马尼拉,俨然一座欧洲城市


三、夹缝求生——美国时代

19世纪末,英法等国大规模入侵东南亚,当地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菲律宾、泰国等地也成为闽粤等省居民“下南洋”的主要目的地。

500

▲列强入侵东南亚

国力快速增长的美国急需获得海外殖民地,1898年,美国对西班牙宣战。西班牙难以抵抗,最终将菲律宾、古巴、关岛、波多黎各等一众殖民地让给了美国。

500

▲美西战争

美国驻菲首任总督威廉·塔夫脱宣称“要将菲律宾人从野蛮引向文明”。美国计划通过教育驯化、历史重构与制度移植,将菲律宾塑造成“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500

▲塔夫脱(美国第27任总统)

美国通过公立学校体系,强制以英语授课,菲律宾教师若使用民族语言将遭解雇,美国文化成为菲律宾的文化底色。

1902年,美国的《排华法案》延伸到菲律宾,严格限制华人劳工进入菲律宾,缺少新鲜血液注入的菲律宾华人无法像拥有大量新移民注入的马来亚华人、泰国华人那样为当地带来中华文化影响。

500

▲华人下南洋

在美国强势的文化入侵下,菲律宾的英语人口在1940年代突破35%。1941年菲律宾大学成立时,83%的教授为美国人,课程设置直接复制哈佛模式,毕业生成为政商界亲美中坚。

500

▲东南亚殖民体系

二战后,菲律宾于1946年独立,但美国依然在背后操控着菲律宾。菲律宾的政治架构基本上是照搬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再如美国国务院支持的富布赖特计划,通过资助菲律宾学者“研究殖民史”,要求成果“服务美国外交”,“通过立法解释美化美国统治”。

500

▲菲律宾总统府(原西班牙、美国总督府)

冷战期间,菲律宾完全倒向美国,当地拥有大量美国驻军。菲律宾在文化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改造,如试图废止殖民色彩严重的菲律宾国名,推广民族特色的官方语言他加禄语,但在美国的强势影响和国内政局动荡之下,改革往往无果而终。

500

▲仅有13%的菲律宾华人使用中文

21世纪的菲律宾,超过160万华人生活于此,如果加上混血人口,华人族群规模将突破200万,占菲总人口的2%,但当地华人的中华色彩不断衰减,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色也从未像日本、台湾岛那样展示出中华的色彩。

反而是英语霸权在短短半个世纪内就被确立下来,如今菲律宾超过70%的报纸、标识或官方文件仍使用英语。菲律宾还全面移植美国教科书,培植亲美精英阶层。

500

▲美菲关系紧密

总结来看,菲律宾到中国的距离与日本类似,但当地的南岛民族在文化、人种上与中国差异较大。吕宋岛等地出现的汤都、梅尼拉等政权仅是部落联盟,远非日本那样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政治破碎、政体落后的菲律宾缺乏融入中华文化圈的动力,中国也不会主动将落后的化外之地纳入朝贡体系。

500

▲日本仍使用汉字

同样是南岛民族占主体、曾遭受西方殖民入侵的台湾岛因地缘局势变动,在17世纪后加速汉化,汉人族群长期占当地多数人口。除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短暂被日本割占,台湾更多时间被中国统治,中国文化有着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

菲律宾却没有外力帮助其摆脱殖民统治,西班牙人不断压制作为中华文化唯一载体的华人移民,并有意识的在文化和信仰上改造菲律宾,华人只能被动接受宰割。

500

▲菲律宾已成为天主教国家,文化全面西化

西班牙打下宗教基础,美国构建上层建筑,数百年的殖民统治,让菲律宾本就根基薄弱的中华文化被挤压至社会边缘地带。

中华文化在菲律宾的遭遇,既是地理割裂的无奈现实,更是封建统治者错误战略,致使当地华人断绝了与母国的联系,最终失去文化传播者功能带来的后果。

500

▲马尼拉街头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